近日,我院神经内科吴积宝、夏明万、姚晓喜、易继平、李海鹏等撰写的临床研究论文《自发性凸面蛛网膜下腔出血合并急性脑梗死的发生率、临床及影像学特点分析》将以论著形式刊登在中华神经医学杂志最新一期的临床研究板块,这是我院神经内科作为地级市独立完成单中心数据来源的科研成果。我们知道健康是我们人类的共同追求目标,对健康的追求,需要我们不懈地努力和探索来推动医学进步,而临床研究则是医学进步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步。作为临床医师,临床研究就在我们平日工作当中,它与临床医学实践是高度统一、密不可分的,我们的治疗指南、专家共识都是大量临床研究的结果,都是经过临床研究验证而来的。临床研究的本质就是基于临床工作提出问题,最终解决临床问题。
本研究的灵感来源首先是针对一例特殊的脑梗死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诊治过程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思考,提出问题,通过文献复习发现这是一个临床少见现象。对于如何处置还没有明确指南和共识。得益于我院神经介入科高超的诊治技术,每年我院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达数百例,这是宝贵的临床数据资源。为进一步解决这一临床问题,该研究团队连续对我院脑卒中数据库中诊断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进行筛查,收集2018年1月至2021年10月间诊断为自发性凸面蛛网膜下腔出血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
最终在102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发现符合自发性凸面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15例(发生率为1.46%),同时合并急性脑梗死的9例,发生率仅为0.87%。这跟国外的研究相接近。进一步分析得出这类疾病重要的结论:比如常发生在梗死后2d。其中,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可能是这类疾病的主要病因。最常出血的部位为顶叶;治疗上积极的抗栓和(或)支架治疗并未增加出血风险,且预后良好。该文提供了我国这类疾病的宝贵的临床数据。文章很好的回答了该少见临床现象的发生率、发生时间、发生部位及治疗经验等关键性问题,得出的临床结论对临床医师具有重要参考作用。
我院神经内科依托脑血管病及神经介入为重点发展方向,同时加强癫痫中心、睡眠医学中心、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性疾病、神经肌肉疾病及神经遗传、神经系统感染、认知功能障碍及神经心理、神经免疫与脊髓疾病、神经重症亚专业、眩晕、头痛等专病及亚专业建设。目前是国家高级卒中中心、国家卫生部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基地、中国千县万镇卒中识别与分级诊疗中心、湖南省临床重点专科、湖南省脑血管临床医疗技术示范基地。目前科室在姚晓喜学科主任的带领下往更高目标迈进:积极准备申报国家重点临床专科。他强调研究类型一般包括临床研究、临床基础研究及基础研究3种形式。其中,临床研究是指应用临床常规诊疗方法,针对特定疾病人群进行的研究。临床研究的对象来自患者或者健康人群,原始积累来源于病例,与很多基础研究相比,临床研究具有研究周期长、影响因素多的特点。同样,我国著名神经内科专家崔丽英曾专门撰文探讨临床科研的重要性。她指出好的临床研究除了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良好的试验设计,更加需要长期不懈的坚持,从临床病例的有序入组、评估、检查及严格的随访周期,资料越精细、完善,病例来源越广泛,研究结果越可靠。因此,一项成功的临床研究需要研究者具备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良好的团队合作素质、长期坚持随诊,才能厚积薄发,做出有价值的研究结果。我院神经内科团队连续对1000多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影像等资料进行长达1年的总结才完成该论文。前期研究结果也的到了国家脑防委的肯定,被评为百篇优秀论文。
最后,神经内科学科主任姚晓喜指出:"从临床中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最终服务于临床",应该成为临床医生进行研究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并且,以此为契机将组建神经科学研究所,进一步整合和优化我院资源,提高神经科学研究能力,助力神经内科学科发展。(吴积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