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全球脑卒中发病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卒中发病率为250/10万,仅次于前苏联西伯利亚地区(为300/10万),居世界第2位。我国的数据也表明,近20年来,脑血管病已经成为我国所有疾病死亡原因的第1位,占总疾病死亡的22.45%,其死亡率大大高于欧美发达国家,甚至高于泰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卒中是既急又重的脑血管疾病,因其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及病死率高的“四高”特点,给家庭、社会和国家带来沉重的精神与经济负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脑卒中具是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规范脑卒中诊疗,降低致死率、致残率,对于提高全民健康水平,降低疾病造成的家庭经济负担,防止或减轻“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具有重要意义。
在科技创新和行业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为脑卒中防治工作提供信息化支撑,让科技惠及更多卒中患者。
“一站式”ct,开启影像“徕卡”时代
众所周知,徕卡相机以精密,坚固,品质卓越著称,是摄影师的另一只眼睛,无惧环境恶劣,优秀的光学素质表现力成了摄影师们的拍摄利器。
近期,我院高级卒中中心引进了脑卒中头颅“一站式”ct检查又称多模式头颅ct成像,包括ct平扫(ncct),ct血管成像(cta)和ct灌注成像(ctp)。目前省内仅有我院及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湘潭市中心医院三家医院应用了该项技术。该项技术的目的是扩大取栓治疗时间窗,使更多的患者从取栓治疗中获益。通俗的说,“时间就是大脑”的抢救理念倡导的是,一旦发生卒中征兆,立即送至有静脉溶栓、机械取栓资质的医院救治。对于明确发病4.5h以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来了医院之后先做一个ct平扫检查,排除脑出血的情况,在无禁忌症的前提下,建议实施静脉溶栓治疗,早发现早治疗早获益。但是对于发病6-24h的患者或发病时间不明确的患者,ct平扫上是很难看到梗死表现,梗死的表现一般到24小时之后才会出现。那怎么来显示这部分组织?那就是进行“ct灌注成像”,可以看到具体的梗死区域、可挽救的缺血半暗带、同时利用ctp数据进行头部cta重建和侧枝循环评估,为下一步的治疗方案提供量化标准。但是做ct、cta再做ctp无疑时间线就拉长了,与“时间就是大脑”的理念相违背。那有没有一项技术将这三项检查紧密联系起来,有效缩短检查时间?这便是头颅“一站式”ct检查,既为脑卒中患者的救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又如同徕卡相机一样精准、高清的成像,帮助医生快速拟定治疗方案。
多模式头颅ct成像和侧枝循环评估
信息化助力绿道 让卒中救治跑赢时间
卒中中心建设是提高卒中诊疗水平的关键,而绿色通道建设是卒中中心建设的核心。2022年3月起我院全面启动信息化规范卒中救治流程,即通过构建院前、院中、院后一体化的脑卒中救治信息网络,以信息化引导智能就诊,快速确定患者病情与最佳救治方案,卒中中心是一个整合急诊科、影像科、检验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等多学科的一个机构,在传统的卒中急救体系下,要想缩短救治时间并非易事。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高级卒中中心不断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卒中救治经验,采用规范的时间管理模块,使院内急救与院前急救系统无缝对接,关键时间节点均由系统自行扫描记录,或卒中急救医生操作系统时自动触发记录。卒中患者入院后,扫码器自动采集患者信息并记录,患者发病时间、到院时间、分诊时间、做ct时间、检验检查时间、溶栓时间、取栓时间等信息,均通过急救车载系统或院内智能系统自动采集,避免了人工录入的主观性。在卒中急救医生的卒中信息采集手机移动端上,还会实时公布每例卒中急救患者的救治时间点,督促卒中团队争分夺秒救治生命,同时也方便后期质控找原因、补短板,进而进行精准改进。
随着新技术在卒中中心上的应用,极大提高了应急救援效率,增进了患者与医生的粘合度,有效助力了“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快慢分治”的分级诊疗制度实施。有力提高县域脑血管病急诊救治能力和效率,助力国家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能力建设。
2022年是我院高质量发展年,卒中中心将以实际行动落实健康中国发展战略,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与大众共创健康中国美好未来!(杨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