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有54万人死于心源性猝死,并且呈逐年递增趋势。在心脏骤停4分钟内,如果施予正确的心肺复苏,有50%的患者可以成功复苏,随着时间延长,复苏概率相应降低,直到10分后生存几率几乎为0。在美国,心脏骤停抢救成功率近30%,而我国却不足1%。因此在我国推广急救知识,普及心肺复苏是一项艰巨,且刻不容缓的任务。
8月22日,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在徐自强主任的带领下,针对生活中常见的突发心脏骤停的紧急救护,为同德里的居民进行了野外急救培训。
1、判断心脏骤停的依据:
第一、意识丧失,判断意识丧失的方法是轻拍患者双肩,大声的呼叫,如果患者没有反应,说明意识丧失。
第二、判断呼吸情况,心脏骤停时的呼吸情况,一部分患者是呼吸彻底的停止中断,还有一部分患者会表现为叹气样的下颌式呼吸。
第三、判断大动脉搏动的消失,包括颈动脉、桡动脉、肱动脉或者股动脉,最常触及的还是颈动脉,颈动脉的位置在环状软骨与胸锁乳突肌之间的凹陷处。如果颈部有外伤,不能触及颈动脉,再考虑触及其他部位的大动脉血管。
在十秒钟之内迅速判断出以上三种情况,即可满足心脏骤停的诊断。
2、心肺复苏的操作步骤
胸外按压(circulation, c):确保患者仰卧于平地上或用胸外按压板垫于其肩背下,急救者可采用跪式或踏脚凳等不同体位,将一只手的掌根放在患者胸部的中央,胸骨下半部上,将另一只手的掌根置于第一只手上。手指不接触胸壁。按压时双肘须伸直,垂直向下用力按压,成人按压频率为100-120次/min,下压深度5-6cm,每次按压之后应让胸廓完全回复。按压时间与放松时间各占50%左右,放松时掌根部不能离开胸壁,以免按压点移位。对于儿童患者,用单手或双手于乳头连线水平按压胸骨,对于婴儿,用两手指于紧贴乳头连线下放水平按压胸骨。为了尽量减少因通气而中断胸外按压,对于未建立人工气道的成人,2010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推荐的按压-通气比率为30:2。对于婴儿和儿童,双人cpr时可采用15:2的比率。&emsp
&emsp 
    开放气道(airway, a):仰头抬颏法和双下颌上提法。后者仅在怀疑头部或颈部损伤时使用,因为此法可以减少颈部和脊椎的移动。遵循以下步骤实施仰头抬颏:将一只手置于患者的前额,然后用手掌推动,使其头部后仰;将另一只手的手指置于颏骨附近的下颌下方;提起下颌,使颏骨上抬。注意在开放气道同时应该用手指挖出病人口中异物或呕吐物,有假牙者应取出假牙。
人工呼吸(breathing, b):给予人工呼吸前,正常吸气即可,无需深吸气;所有人工呼吸(无论是口对口、口对面罩、球囊-面罩或球囊对高级气道)均应该持续吹气1秒以上,保证有足够量的气体进入并使胸廓起伏;如第一次人工呼吸未能使胸廓起伏,可再次用仰头抬颏法开放气道,给予第二次通气;过度通气(多次吹气或吹入气量过大)可能有害,应避免。
急诊科医务人员运用模型进行了操作演示,手把手的传授急救的技能和技巧,并对一些细节进行了指导和纠正。
 
      4分钟可以恢复一颗心脏的跳动;4分钟可以运行一条生命的轨迹。虽然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但是我们要学会避免意外的发生。学会心肺复苏的人多一些,死神能带走的人便少一些。“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请给我们的生命第二个机会。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心医院急诊科努力宣传急救知识,让急救不再遥不可及,我们一直在路上!(李敏)
编辑:王卉
审核:吴蕾